北京市律师事务所 律师网站          
 
 

打官司 >> 民事诉讼流程 >> 调解

民商事案件调解经验之四谈

日期:2015-04-02 来源:北京律师事务所 作者:北京律师 阅读:70次 [字体: ] 背景色:        

民商事案件调解经验之四谈

作者:偃师市人民法院 王双喜 张东旭

近年来,人民法院受理的民商事案件逐年急剧攀升,甚至有人称已到“诉讼爆炸”的程度,这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各方利益激烈碰撞、公民法律维权意识提高的必然结果。作为工作在民商事审判战线上的法官们任务是艰巨的、责任是重大的。因为其工作的目标不仅是主持公平正义,也更是通过解决纠纷,平息矛盾,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包括最高法院在内的全国各级法院,在这样一个社会变革的历史时期,基于尽快疏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倡导加强调解工作是非常英明的。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谈做好调解工作的几点经验。

一、争取信任、消除戒心。

民商事案件的形成多是诉外双方无法协商达成一致时才不得已诉至法院的,双方当事人有的曾是合作伙伴,甚至是挚友亲朋,最终“对簿公堂”,其矛盾如冰冻三尺,非一日形成。法院作为中立的第三方开展调解工作,促使矛盾对立方重新沟通的首要前提是取得每一方当事人的信任和尊重。唯此,法官与当事人之间,当事人与当事人之间才可能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如果法官无法取得当事人的信任,就无法主持调解工作的开展,更不可能让积怨甚深的各方冰释前嫌,作出让步。能在“第一时间”取得当事人的信任是开展调解工作面临的首要问题。审理民商事案件的法官及书记员在对待该问题上应做到从细节小事着手,从第一印象着手。从接触当事人伊始就严格注意体现审判人员的行为举止规范,身着法服、佩戴法徽,妥贴准确地使用法言法语,保持平和的语气、良好的体态,做到热情和蔼有度、严肃威严不失,用主动为当事人倒水、让坐等微小细节去缩短当事人的距离感、消除当事人对法院的戒心,让当事人从细节中感知法院民事法官们的职业素养及依法办事、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实践证明,这一点一滴的细节会转变当事人的偏见、消融当事人的误解,使当事人逐渐因了解而尊重,因尊重而信任,为调解工作的顺利开展铺平了道路。

二、坚持基本事实清楚,是非基本明确的两“基本”调解原则。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该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该规定近几年一致被质疑和争论。有观点认为,未经法庭审理即在庭前进行调解,任凭法院自审自查,违反了法定程序,损害了当事人的诉权。也有观点认为,只要是当事人自愿,事实即便不是非常清楚也不妨碍调解协议的合法性。笔者认为,诉讼调解作为重要的诉讼制度,基本事实清楚、是非基本明确的大原则应该予以坚持。同时也应看到,诉讼调解这种各退一步、协商解决问题的方式决定了其对事实、是非的要求程度不及判决那样精确、严格。对于调解工作中事实及是非原则尺度的把握,应该在坚持两个“基本”的调解原则前提下灵活把握。对一审案件而言,有些案件证据不多、事实简单、当事人对事实争议也并不大,庭审并不是查清事实的必要环节,那么庭前调解未尝不可,并不是对民事诉讼法的违反,有利于审判效率的提高。但对事实较为复杂,当事人双方争议很大的案件,在经过证据交换、庭审,查清事实的基础上开展调解工作会更有力度更有成效。而对二审案件而言,多数案件经过一审,事实是清楚的,二审调解工作可以抓住与当事人接触的机会,适时适度地开展。由于一、二审案件特点各有不同,调解策略也有所区别,但两个“基本”的调解原则不能动摇。因为这是平衡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的标尺,如果法官主持调解工作脱离基本事实及基本是非,则很可能把握不清调解目标,使本应少承担责任甚至是不承担责任的一方过多地承担责任、使本应承担主要责任甚至是全部责任一方过少地承担责任,而调解工作一旦不成功,判决结果会使当事人对法院调解工作产生怀疑,进而损害法院公正的形象以及诉讼活动的严肃性。法官只有对事实、是非有了底数,开展调解工作才能充分帮助当事人“摆事实,析成因”,让当事人在法官有理有据,合情合理的分析、说理面前,认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这一点对于当事人对立情绪严重、调解难度大的案件尤为关键。

三、善于倾听、把握心态、掌握节奏、有的放矢。

诉讼调解过程中当事人心态迥然不同,差别很大。不同意调解的当事人中有的是大型国有企业,怕接受调解将是不明不白地承担责任,宁可要判决不要调解;有的当事人因对对方心存怨气,不愿意作出妥协;有的当事人认为胜券在握,调解将损害既得利益;也有的象秋菊一样死活要个说法。在同意调解的当事人中有的考虑调解协议更能顺利履行、有的考虑双方今后的合作、有的担心败诉后“竹篮打水一场空”。法官在调解工作中应善于倾听,哪怕是长篇大论、抱怨责问,也要给当事人一个倾诉不满、发泄怨气的机会,让其充分表达想法。此时法官要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分析、准确把握当事人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选择恰当的调解策略,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在掌握了当事人的心态后亦不应因当事人同意调解而急于求成,也不要因当事人不同意调解或调解意见差距大而轻言放弃。根据个案的情况不同,把握调解节奏,抓住证据交换、庭前、庭后、判前各个阶段的时机,潜移默化、循序渐进。调解实践证明,当事人积极接受调解的案件未必就能调解成功,而当事人拒绝调解的案件却往往也能调解结案。所以,不可急于求成、不可轻言放弃。

四、调动律师的积极性,使其成为法官与当事人沟通的桥梁。

律师作为当事人参与诉讼的支持者和协助者,其在调解工作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法官在调解工作中善于同律师沟通也是促成调解的关键。调解工作实践中,律师对法院调解工作的心态复杂而微妙。有的律师因具备法律专业知识,对案件判决结果有清醒的估计,在为避免败诉风险的情况下愿意调解结案。有些案件代理律师认为自己官司打地不错,有理有据,必赢无异,对调解工作并不积极配合。对此,法官应根据个案具体情况,先做通代理律师的工作,争取律师对调解工作的支持和配合,让其用法律专业知识协助法官做好当事人的工作。实践证明,这是一个行之有效做法。

总之,从双方愿意调解解决争议到调解的最后达成体现纸面上是薄薄的几页调解书,但这几页纸,凝结着法官多少汗水、心血和智慧!调解一个民事案件甚至比判决更累心、更耗神、更费口舌。法官在调解工作中应具备的勤勉敬业精神,为使当事人各方都满意、也为了最终消弥矛盾,法官应吃透具体案情、摸清当事人的心理、抓住案件关键,潜移默化地创造调解时机。当事人在法官细致入微的工作下,在法官敬业精神的感染下,往往会放下纷争、作出让步。



扫描左边二维码手机访问

分享到微信

1. 打开微信,点击“发现”,调出“扫一扫”功能

2. 手机摄像头对准左边的二维码,打开文章

3. 点击右上角分享文章




特别声明:本网站上刊载的任何信息,仅供您浏览和参考之用,请您对相关信息自行辨别及判断,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本网站部分内容转自互联网,如您知悉或认为本站刊载的内容存在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站网络服务提供者或进行网上留言,本站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联系电话:15313195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