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律师事务所 律师网站          
 
 

律师文集专著 >> 民事诉讼律师

恶意诉讼司法防范三点建议

日期:2015-02-27 来源:北京律师事务所 作者:北京律师 阅读:73次 [字体: ] 背景色:        

恶意诉讼司法防范三点建议

作者:戴磊 范军 叶丛中

恶意诉讼是一种严重破坏司法公正和践踏法律尊严的违法行为,其情节严重的应被视为犯罪。应当建立一套专门针对恶意诉讼的有效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检察监督功能,以遏制日益猖獗的恶意诉讼。

恶意诉讼概念的使用,学界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恶意诉讼是指当事人滥用民事起诉权,为追求不法、不当利益或达到其他非法目的而提起民事诉讼的违法行为或现象。简单地说,恶意诉讼就是当事人基于恶意提起民事诉讼的行为。在此种观点下,恶意诉讼包括的情形非常广泛,实际上是一种滥用诉权的行为。狭义上的恶意诉讼仅指“原告或者原、被告串通,合谋编制虚假证据,以民事诉讼为手段,利用人民法院的审判权、执行权,将国有、集体或者第三者的财产占为己有的诉讼”。实际上,狭义上的恶意诉讼是一种虚假诉讼,即捏造事实或伪造证据,缺乏实体权利而提起民事诉讼,以损害对方当事人或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并使自己的利益不当增加为目的。本文讨论的是狭义的恶意诉讼。

■恶意诉讼类型

从本质而言,恶意诉讼是一种滥用诉权的特殊侵权行为或违法行为。与一般侵权行为相比,恶意诉讼并非直接向受害人实施侵权行为,而是通过法院行使裁判权的合法行为来达到其侵权目的,属于间接的侵权行为。在司法实践中,恶意诉讼的表现形态也是多种多样,概括而言,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原被告串通型。这类恶意诉讼是指原被告双方为了逃避债务、转移财产,故意伪造债权债务,通过诉讼途径侵犯案外人或者诉讼第三人的合法权益。此类案件的特点是:原被告一般均为亲戚熟人关系,双方冲突或争议不大,主动要求以调解方式尽快结案,被告自动履行义务。如:王某系一服装公司职工,在工作中受伤,导致左臂缺失,而在王某向劳动部门申请伤残鉴定期间,原告张某拿着一张数额40万元的借条起诉了该服装公司,后双方在法院调解下,仅用了10天时间就结案,服装公司用其仅有的全套机器设备抵顶了张某的欠款。王某经过劳动仲裁向法院执行时,才发现服装公司已无财产可执行。后经调查,发现张某是服装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房某的姐夫,该案系典型的恶意诉讼。二是原告恶意型。这类案件是指原告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真实的债权凭证,或者受他人指使,以原告身份起诉,通过法院裁判,获得不正当利益。其特点是:原告一般不出庭,聘请律师全权代理诉讼,被告与原告无法当庭对质;作为起诉证据的债权凭证没有注明债权人或存在其他瑕疵,导致原告有机可乘。

■如何遏制恶意诉讼

恶意诉讼行为不仅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还使司法的权威性和法律的尊严受到挑战,其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如何从立法和司法上遏制恶意诉讼就成为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立法应对恶意诉讼及其处罚作出明确规定。首先,民事法律应当对恶意诉讼的含义进行科学的界定,包括恶意诉讼的侵权属性、构成要件及行为人应负的法律责任。同时允许受害人就恶意诉讼提起侵权损害赔偿诉讼,以加大恶意诉讼行为人的经济风险,是规制恶意诉讼的最有效手段。这一点已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所采用。其次,笔者认为,应考虑将恶意诉讼纳入刑罚处罚范围。从犯罪的构成要件来说,恶意诉讼实际上是一种妨碍司法并可能产生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犯罪行为,存在实施刑事法律制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建议在刑法中增设诉讼欺诈罪或者恶意诉讼罪,对发生在民事诉讼中的某些严重恶意诉讼行为追究刑事责任,这对于良性诉讼秩序的维护很有必要。如西班牙刑法典第329条规定:“对民事案件提供虚伪证据,应处以长期监禁,并科以西币5000至50000之罚金”;意大利刑法典第371条规定:“民事诉讼当事人为虚伪之宣誓者,处6月以上3年以下徒刑”。恶意诉讼危害情节严重的纳入刑律处罚,国外已有立法及处罚先例。 

二、在民事诉讼程序内,针对恶意诉讼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诉讼程序机制。民事活动所遵循的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与权利自主处分原则及民事审判权的被动性特征客观上为恶意诉讼提供了可乘之机。实事求是地讲,虽然目前恶意诉讼的泛滥与部分法官的素质不高不无关系,但是,我们不能把这种状况完全归咎于审判人员能力欠缺,而关键原因是缺少识别和审查恶意诉讼程序的机制。恶意诉讼,尤其是原被告双方串通型的恶意诉讼隐蔽性较强,发现难度大,在要求审判法官不断增强听讼、判断证据的能力,以有效识别恶意诉讼的同时,应建立一套完整的的诉讼机制和程序规定作保障,包括赋予法官对有恶意诉讼嫌疑的案件启动特别审查程序等。 

三、检察机关应建立相应的恶意诉讼监督机制。近几年来,我们在办理民事申诉案件中,发现两成左右疑是恶意诉讼案件,其中只有一部分得到纠正,其他案件因为缺乏有效监督纠正机制而不了了之。尤其是针对发生在民事调解领域内原被告双方串通型的恶意诉讼,检察机关更是有心无力,鞭长莫及。对于原告恶意型的恶意诉讼,在有证据的情况下,检察机关目前可通过抗诉或检察建议的方式予以纠正。 

恶意诉讼是一种严重破坏司法公正和践踏法律尊严的违法行为,其情节严重的应被视为犯罪,但是目前检察机关的监督手段和监督能力不足,相关监督制约机制尚未建立,因此,笔者认为,应当建立一套专门针对恶意诉讼的有效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检察监督功能,以遏制日益猖獗的恶意诉讼。一是设立对正在进行的恶意诉讼的参诉制度。主要是限于涉及国家重大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的案件,检察机关可以主动或者以受害人申请、法院通知等方式参加到正在进行的恶意诉讼案件程序中,并拥有相关调查权,防止因恶意诉讼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当恶意诉讼案件被查实后,检察机关有权代表国家提起侵权损害赔偿诉讼,以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二是建立针对恶意诉讼案件的特别审查程序,在审查民事申诉案件中,发现恶意诉讼线索的,应向法院提出抗诉或再审检察建议予以纠正;如果恶意诉讼行为构成犯罪(当然,这一切有赖于民事、刑事立法的修改),检察机关应向法院提起刑事公诉,以追究恶意诉讼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作者单位:山东省泰安市人民检察院)



扫描左边二维码手机访问

分享到微信

1. 打开微信,点击“发现”,调出“扫一扫”功能

2. 手机摄像头对准左边的二维码,打开文章

3. 点击右上角分享文章




特别声明:本网站上刊载的任何信息,仅供您浏览和参考之用,请您对相关信息自行辨别及判断,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本网站部分内容转自互联网,如您知悉或认为本站刊载的内容存在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站网络服务提供者或进行网上留言,本站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联系电话:15313195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