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律师事务所 律师网站          
 
 

股权纠纷律师 >> 股权确认

出资中股东资格的认定与责任承担

日期:2023-08-26 来源:| 作者:| 阅读:0次 [字体: ] 背景色:        

出资中股东资格的认定与责任承担

借名股东乃实际出资人借用他人名义行使股权,名义出资人并不行使股权。借名登记与冒名登记的重要区别在于实际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之间有关于借名出资之合意,名义出资人对此种借名登记之情形乃知情并以认同的。从双方合意而言,借名登记与隐名投资较为相似,此两种名实分离之行为皆源于实际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双方合意之约定。但是借名登记与隐名投资并不相同,两者的区别在于借名投资中,名义出资人并不行使股权,股权由实际出资人行使,而在隐名投资中,名义股东不但为股权登记人并实际行使股权。借名登记中,实际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之间有关借名的合意往往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在借名投资前,在实际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之间,内部签订一份协议书或者达成口头诺,表明借名出资的实际情况,被借名人对公司不得行使股东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二是双方之间并没有书面或者口头契约,但是如果实际出资人以被借名人名义出资并实际行使股权,名义出资人知情且并没有行使股权之意思表示,则双方行为表明了此种借名投资事实合意之存在。

由于《公司法》对借名出资能否取得股东资格问题未作明确的规定,致使司法实践中对此类行为的司法态度也不完全一致。处理借名出资者能否取得股东资格问题,不能背离公司法作为团体法的性质。公司法作为团体法,处理公司、股东和第三人之间的关系理应考虑团体法所遵循的规则。在与公司相关的法律关系中,有些属于团体法上的法律关系,应当优先考虑团体法规则的适用,如公司与股东之间的关系。有些属于个人法上的法律关系,应优先考虑个人法上的规则适用,如投资协议。对于借名行为,并非仅表现为借名协议中,实际上,借名行为之实现须为公司登记机关所确认,对外具有公示性,简言之,名义出资人在对外关系上是作为公司法上的股东出现的,作为交易关系中的第三人是无法探求公司背后真实情况的,因此,为保护交易安全,在对外关系上应由名义出资人承担股东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

在实际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之间,按照实质法律事实,实际出资人实际出资并且行使了全部股东权益,而名义出资人虽然是股东名册登记的股东,但是由于名义出资人并没有成为公司股东的意思,也没有行使公司股权之意愿,名义出资人并不享有任何实际权利,也不对实际出资人承担任何义务。这不同隐名投资。隐名投资中,由于名义股东行使了股权,按照其与实际出资人之约定,名义股东应当对实际出资人承担相应之契约责任。

对于借名投资对外的效力,在借名投资的对外关系上,应遵循外观主义原则,即以公司对外公示材料中记载的股东为享有股东资格者,以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维护交易的稳定。因公司股东有未按时出资、出资不足、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等行为,公司债权人可以向名义出资人主张其承担连带清偿责任的。

如果有证据证明经登记注册的股东仅仅是被别人借名而挂名,并未参与公司的治理,未享有过真正的股东权利,也未履行过股东义务,那么法律不会保护其作为“股东”而应享有的权利。

因为对公司履行出资义务是享有股东权利的基础,而并未实际出资的挂名股东,则不会享有基于出资而享有的公司知情权、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转让出资权、收益权等股东权利。相反,在公司资不抵债时,因为其股东身份已向社会公示,实际出资人与挂名股东之间的这种私下借名行为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所以名义出资人不但不会享有股东的权利,却存在在实际出资人未缴出资范围内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法律风险。

(摘自人民法院出版社法规编辑中心:《公司法司法解释及司法观点全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19年版,第185~186页。)



扫描左边二维码手机访问

分享到微信

1. 打开微信,点击“发现”,调出“扫一扫”功能

2. 手机摄像头对准左边的二维码,打开文章

3. 点击右上角分享文章




特别声明:本网站上刊载的任何信息,仅供您浏览和参考之用,请您对相关信息自行辨别及判断,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本网站部分内容转自互联网,如您知悉或认为本站刊载的内容存在任何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站网络服务提供者或进行网上留言,本站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联系电话:15652571727。